做好东北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
2024-07-11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旧质生产力存在的,指的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支撑的生产力。东北振兴的主线是经济结构调整。那么结构调整的逻辑起点应怎样思考?是着眼于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还是新动能的培育壮大?总的思路是,东北的结构调整要牢牢把握新技术革命的新机遇,抓住国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旧质生产力存在的,指的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支撑的生产力。东北振兴的主线是经济结构调整。那么结构调整的逻辑起点应怎样思考?是着眼于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还是新动能的培育壮大?总的思路是,东北的结构调整要牢牢把握新技术革命的新机遇,抓住国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立足于转换动能,立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这是结构调整的着眼点,也是创新驱动的着力点。在实际工作中,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产业赋智赋能,立“智”做强,扎实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创新驱动汇聚全面振兴新动能,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改造升级“老字号”

  

  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让新技术为“老字号”产业赋能增效。加快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部署,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特别是要从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整个链条上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升级。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以“云(企业上云)—网(工业互联网)—智(智能制造)”为发展路径,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转型。构建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先进装备产业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强工业基础能力建设,补齐装备制造业中基础零部件、核心功能部件、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短板。东北地区要着眼于国际视野,推动“老字号”产业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汽车整车制造领域重点推广普及数控冲压机床、冲压机器人等自动化冲压工艺设备,六轴点焊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等焊接工艺设备,喷涂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等自动化涂装工艺设备,自动涂胶机器人、整车总装检测装备等总装工艺设备;整机制造、装备、汽车零部件加工企业等领域,重点推广普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精密齿轮加工机床、上下料机械手、3D打印机等机械加工设备,自动翻转台、自动装配机器人等装配工艺设备,视觉对比系统、智能检测装置、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等检测工艺设备。

  

  深度开发“原字号”

  

  优化产业生态,拉长产业链条。发挥规模优势,坚持集群发展,实施一批强链延链、建链补链重点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拓展增效空间,推动创新、产业、资金、人才“四链融合”,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初步形成以本地龙头企业为主体、链条企业众星拱月的产业集群生态圈。对冶金、石化等“原字号”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拓展增效空间,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改变东北地区“炼”有余而“化”不足、“粗化工”有余而“精细化工”不足、原材料有余而增值链不足的状况,推进“原字号”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发展,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产业基地、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形成以本地龙头企业为主体、链条企业众星拱月的产业集群生态圈。推动“原字号”产业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发展。石化行业推广模拟仿真、优化控制、调度计划、故障诊断和维护、资源与能源管理等技术方案,物料跟踪及平衡、能源监测及精细管理的生产制造一体化方案。冶金和建材行业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有效优化制造结构,提升全流程运行过程智能化控制和管理水平,推进制造、运营和商业模式全系统全方位智能化,支持建设智能化示范工厂。重点推广无人行车系统、智能库管系统、自动配料机等原材料管理设备,打磨机器人、切割机器人、数控压力成型机等成型工艺装备。

  

  培育壮大“新字号”

  

  紧盯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把抓“新”作为大方向。东北经济发展困难,是作为支撑的传统产业衰退、传统动能也跟着衰退,而新动能、新产业没有发育起来。目前,东北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青黄不接时期。这个时候,老化的供给创造不了新的需求。因此振兴的要义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要以全球视野统筹产业链发展,充分发挥东北在产业数字化方面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方面的数据资源优势,做好场景资源和数据资源开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精心谋划未来产业,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加快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实际操作上,要“寻找蓝海”,做好“无中生有”的文章,加大力度支持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使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无中生有”不是科幻,也不是魔术,而是通过科学的市场运作,化腐朽为神奇,通过寻找蓝海,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推动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做强做大现代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壮大集成电路产业,推动设计、制造、封装、装备、材料等全产业链发展;推进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化学原料药及生物制药、现代中药、蒙药等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发展高端医学影像等先进医疗器械;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等产业,积极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东北地区要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找准着力点,在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贡献东北人的智慧。超前布局增材制造、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量子科技、储能材料等未来产业,打造标志产品和领军企业,形成新的产业梯队,在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上贡献东北力量。发展壮大科技型企业,加快引育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让创新之花开遍东北大地。(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