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50个热点行业的产业链全景图,带你看懂产业结构!
2024-05-20
[摘要] 来自河北省承德地区平泉县的任先生应该明白的,在可预见的未来,北京市不可能打破自己的壁垒,实现真正的京津冀一体化。所以,任先生的解决方案一定是靠天津回归河北,然后让天津连接冀东和冀南地区。然而这与承德和张家口的未来仍然没什么关系,仍然没什么意义。华北平原北部的中心城市是北京,但北京却不能去

来自河北省承德地区平泉县的任先生应该明白的,在可预见的未来,北京市不可能打破自己的壁垒,实现真正的京津冀一体化。所以,任先生的解决方案一定是靠天津回归河北,然后让天津连接冀东和冀南地区。然而这与承德和张家口的未来仍然没什么关系,仍然没什么意义。

华北平原北部的中心城市是北京,但北京却不能去做辐射华北的北京,只能去做中国的首都。于是,在这个先决条件下,最近数年(诸位应该知道是几年)的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最终只是加强了北京的首都地位,连北京市政府都迁到了通县,成了离河北最近的北京市机构。

在整个过程里面,北京市放弃了原本比较发达(至少不比河北和天津落后)的工业,又变回了自辽太宗一朝以来常见的消费型城市。北京连消费模式都和外地不一样。外地的消费基本依靠市民,尤其是上海和广州这种发达地区。北京的消费靠进贡,很大程度上靠挥霍,也就是高端消费业。北京目前几乎所有的中型以上企业都有中央背景。

任先生既然举了北京人老舍笔下的京兆地方农民出身的洋车夫祥子(祥子与当时的北京人交流无障碍,显然来自北京官话区)为例,他也应该知道,祥子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无法融入刘四爷和虎妞代表的食利阶层,即使刘四爷只是袍哥,靠坑蒙拐骗起家的食利阶层边缘人。只要祥子不能变成刘四爷,他就迟早会变成一个混吃等死的废物,变成二强子都算是造化,起码还有两个女儿。今天,北京仍然是一个平民百姓和食利阶层分野很大的城市,即使食利阶层内部分野也很明显。作为消费城市的北京,其创造最大税收的行业连自家的平民百姓都照顾不到。北京人(不论新旧,不论出身)的命运很简单,要么作为祥子的同乡,在拆迁时获取巨大利益,成为食利阶层的中层,从此开始挥霍的生活;要么进入国有单位,成为食利阶层的下层;要么就成为小说末尾的祥子,成为一个废物,还要被外地人戳脊梁骨。所谓“环保”,本质上是满足食利阶层欲求的方案,尤其是中上层食利阶层,是牺牲他人满足自己的方案,起码不能带来京津冀的产业升级。至于“高考”,算是上层食利阶层对下层的利益赎买,但实际上因为高端教育资源的垄断,让利并不多。结果造成了整个华北发展的可笑景象。

以上的问题在任何国家、任何城市都存在,但因为北京没有甚至能满足自身需求的产业,却空有一大批消费者,还不允许为消费者服务的人存在,北京的问题就更加突出,而且是越来越突出。这样的北京,连自己人都辐射不到,遑论辐射河北?

顺便说一句,北京能够被南方人说成是美食荒漠,除了南方人不习惯鲁菜大系的烹饪方法以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北京稍成规模的餐饮企业基本面向中端消费市场,对低端消费根本就不重视,又好吃又便宜的饭菜几乎没有。餐饮业是和市民生活非常密切的行业,知道谁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一切问题的本质,在于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而中国又自有我们都知道的国情在此。北京天然是中国的首都,任先生又不能详细说明中国的我们都知道的国情,那他关于自己家乡美好的发展愿望在现阶段只能是空想。

最后还得说一句,就算北京可以充当华北的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县市的发展,照顾到的仍然只能是三河、廊坊、固安、涿州这样的近畿平原地区和铁路沿线,拉动冀南县市都有困难,只是冀南地区发展制造业会更顺利一些。如果北京不是首都,冀北县市可能连现在的发展机遇都没有。

在北京不可能不是首都的前提下,河北现在第一步该做的是裁县撤市,把全省167个县级行政单位裁去一半,把政府资金的空耗问题先缓解一下(山东省人口比河北多3000万,县级行政单位136个;广东省人口比河北多5000万,县级行政单位122个;河南省人口比河北多2400万,县级行政单位157个。即使按河南的县级行政区设置,河北县级行政单位有120个也足够了),然后把雄安三县市、河间、三河、涿州、定州这样的边界地区大的县级市升级,以更小的区域范围调整产业规划,缓解大市边界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或者河北省里和地方抢地圈地的局面。至于康保、沽源、平泉、阜平这样的地区,属实难救,只能弃之(生态涵养)了。

先来个和本期略微应景的地狱笑话

截图,按地区分类,陕西省简直是图中最靓的仔

西北五省变化图

整个西北地区只有陕西是大幅增长,其他四省几乎没变化,陕西也是全国变化最大的省(24-12),而且是20年直线上升从未下降。

马逆分析了这么多省市地区失败的原因,希望也能分析一个成功的原因,比如陕西。

西南五省变化图

西南地区除了广西都有提升,四川(27-16)这个增长也可以解释之前马逆分析四川缺电的论点:“之前经济落后不需要那么多电只往外送,现在发展了需要电了外部电可又送不进来了。”

西藏最后一年暴涨可能是脱贫攻坚的结果,但是脱贫攻坚前人均已经高于黑龙江三四名我是真想不到。

中部六省变化图

中部除了山西全部增长,山西这个过山车增长又可以验证马逆之前对山西的分析:资源吃空前未能完成产业转型又遭环保暴击的结果。

东北三省变化图

东三省全军覆没。东北的出路可能就是马逆说的,黑吉裁撤鹤岗之类的城市,人口集中发展辽宁。

沿海各省变化图

沿海各省里河北最惨。

另外补一张马逆2016年知乎回答里的【中国分区人均GDP地图】

有些人意外广东的排名。从图中就能看出来,广东除了珠三角基本都是绿色和蓝色。尤其是马逆以前最爱黑的潮汕地区。

2015年数据,潮汕不仅沿海都是绿色,还把相邻的内陆地区都变成了广东省少有的深绿色甚至蓝色。——马前卒(2016年于知乎)
为什么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保留得这么多?

又到了发这张老图的时候

“还不是因为我们河北自己不努力?”

我就记得督公讲过一期关于统治者怎么防止都城的平民暴乱的。

一是修一个卫星城自己去住,就是凡尔赛宫

二是把城市街道扩宽搞横平竖直,这样搞方便镇压

三是罗马化,把自己搜刮的民脂民膏也跟给都城的平民分一点。其实这就跟制毒村土匪村一样的,平民不参与但可以得利他们就会维护这个体系。

我觉得还是建凡尔赛宫比较好

又不能讲话了捏

督工最擅长的,就是通过一本正经地提出一些连“太理想了”都算不上的解决方案,以达到让大家必须正视大象的存在之目的。

什么叫马逆,这就是马逆~

说的没错,东京就是这么无耻,为了自己的蓝天强迫旁边的横滨川崎关闭所有工业导致经济倒退。

对周边地区吸血,一条荒川隔开了天上人间,这边的赤羽繁华无比轻松考上东京大学,对面的川口高中毕业大部分人上大学困难都去打工。

海外来的飞机先要降落在千叶的机场排毒,确定没有病毒才允许踏入东京的地界。

怪不得日本网民看到东京IP要称呼一声江户爷,附近的千叶神奈川埼玉三县真是离天堂太远,离东京太近,永远不要妄想抬头。

说个刚刚经历的天津段子:

我去天津市口腔医院就诊的时候,发现进医院的流程极其繁琐,要流调四次,分别是:

  1. 大门口保安查行程码;
  2. 医院大楼入口护士查行程码并流调;
  3. 继续往前走,护士把一堆人关进小黑屋用大喇叭播放录音,问你有没有去过***地点;
  4. 扫入院码填写自己流调信息。

既然医院这么热爱防疫,我就决定让他们更爱防疫一点,于是我就打了天津12345投诉天津市口腔医院不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政策,具体问题有七条:

根据天津市口腔医院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调整进出医院路线的通知,查健康码这一步应该是在大门口的保安来执行。

但实际上保安只查行程码,不查健康码。

【关注】天津市口腔医院疫情防控期间调整和平院区患者进出医院路线的通知

上述通知里,并没有要在小黑屋里听语音流调这一步,但是所有入院人员都要经历这一步,主动制造了人群聚集,增加了感染风险。

在医院里的一半座椅上都贴着隔一位就座的通知。

但实际上随便坐,根本没人管,甚至两个人抱在一个座位上也没人管。

医生给我说,原则上只有无行为能力的小孩可以有陪护。

但实际上诊室里人多得离谱,无论是否是小孩 ,患者随行人员随便进,没人管。

根据我在候诊区域的观察,三个摘下口罩的人都是自行戴上口罩的,在自行戴上口罩之前,负责管理秩序的护士一直看着,从未出言提醒。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医疗机构第三版技术指南:

三、基本要求
(五)加强人员管控,减少人群聚集。
医疗机构门急诊应当合理设置就诊及等候区域,优化就诊流程,避免人群聚集。鼓励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远程医疗等技术,提供网上预约和远程医疗服务。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时,对其本人及密切接触者及时采取规范的隔离控制措施。
【关注】《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印发

但是医生和医院提供的科室电话无人接听,我自己打了十遍才打通,就诊过程中那个电话一直在响,但是没人接。

还是同一份文件

【关注】《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印发
四、重点科室、部门技术要求
(三)接受诊疗措施时需患者摘除口罩的科室/部门(如鼻/咽拭子采集、口腔诊疗、支气管镜或上消化道内镜诊疗等)。
1.所在地区发生多点散发或聚集性疫情时,应当严格实行一室一医一患,必要时可安排一名医务人员辅助开展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但是医院没有落实一室一医一患,所有人都挤在大厅里。

接线员问我是实名投诉还是匿名投诉,我说匿名投诉。

然后接线员说七个工作日内会有结果。

七个工作日以后,我又打了12345,接线员说收到了口腔医院的回复,大部分都是将加强管理的套话,但是

  • 没有回复第二条,为什么「主动制造人群聚集」;
  • 对于第六条「没有提供网上预约和远程医疗服务」,医院提供了另一个电话;
  • 对于第七条「没有落实一室一医一患」,医院回复说客观条件不允许。

我对结果不满意,进行了二次投诉,内容是:

  • 没有回复第二条;
  • 第六条,电话打不通的正确做法要么是给电话安排个人,让电话能打通,如果没人就把电话撤了。现在提供另一个电话号,是让所有打不通这个电话的人都打12345投诉一遍吗?
  • 第七条,这个要求是国家文件,不是我的个人建议,做不到和上级主管部门说去,别和我说。

这次接线员没问我是匿名投诉还是实名投诉。

第七个工作日的时候,我收到了天津市口腔医院打来的电话。

我问他们哪来的我的电话,他们说我的第一次是匿名投诉,第二次投诉是实名投诉。

但是我二次投诉的时候接线员没问我是匿名投诉还是实名投诉;


我问他们为什么要「主动制造人群聚集(第二条)」,他们说是根据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发的「津卫医政2022年372号」文件的要求。

但是我在官网上没找到这份文件(官网的前一份文件编号363,后一份文件374),口腔医院也不管在哪能找到这份文件,反正就是有这份文件,而且要严格执行。


我问他们为什么「没有落实一室一医一患(第七条)」。

他们说是客观条件不允许,需要满足更多患者的就医需求,而且正因为之前多次流调,已经保证了入院患者足够安全,所以灵活执行了政策。


他们引用的文件是市级文件,而且公开途径看不到,但是要严格执行;我引用的是国家文件,而且他们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都发布了这份文件,写明了是「严格执行」,结果他们说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执行。

影响到了他们赚钱的政策要灵活执行,影响患者就诊体验的政策就要严格执行。


另外,12345做得好的城市会在处理结束后打回访电话,询问投诉是否得到解决,处理结果是否满意。

但是天津12345不会有回访电话,投诉结果也只能自己打12345查询,更不用说匿名投诉突然就变实名投诉了。

我的经历应该能侧面说明天津为啥没希望了。

发展需要代价,河北就是代价。

为了保住北京的蓝天白云,河北省很多农村禁止群众烧煤取暖。

我在唐山的农村看到的是村委会挨家挨户把农民家里的烟囱堵上。

然后给农民家里免费安装了电暖气、燃气暖气。以前一个冬天得花费一千多块钱,甚至两千多块取暖,现在只要花三四千块就可以了!

刚结婚时我跟我媳妇回唐山滦南县村里办婚礼,看到电暖气,听亲戚们说到昂贵的取暖费用,从那开始一口气就憋在我心里。

过年拜年去了附近几个村的亲戚家,很多家里白天都不舍得开暖气,就那么冻着,在屋里也得穿羽绒服。

他们就这么欺负农民。

但我是天津人,不是河北农村人,所以这事儿和我没关系,我没有吃亏——不是的,谁说我就不用付出代价?

我一个哥们,原来在天津郊区开厂,因为同样的原因厂子倒闭了,后来一直过得不好,前几年找我借了几万块钱,一直没还。

我这算不算是为北京的蓝天做贡献了呢?

更有意思的是,我在知乎讲过一次这个事情,一个北京人反驳我,说他也住平房,也是电暖气,政府有补贴,一个月取暖费才150块钱。所以我是胡说八道,我在污蔑北京,我图谋不轨,我境外势力。

在北京三环以里住四合院的人,他们的冬天总是那么温暖,一百多块就能取暖一个月;他们的孩子总是那么优秀,轻轻松松考进名牌大学;他们的天空总是那么蓝,蓝到看不见环北京地区那些被迫关闭的工厂和破产的生意人。

那些可恨的外地人,不知道感恩,还胆敢污蔑这个美好的时代。

像纺织服装这种低端产业,都是谁有市场,谁说了算;谁有产能,谁就卑微。

一旦进口国转移供应链,你就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就是工人过剩。

工人过剩,就是失业。

但高技术产业可就不同了。

比如芯片,虽然市场在我们这,但却是别人说了算。

所以大家都对产业升级抱有很高期待。

一方面是解决卡脖子问题,扬眉吐气;

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增加高端岗位,来解决「人才浪费」的问题。

但其实产业升级很难。

总的来说难在 3 个点上:

1、人力资源充沛这个事,是红利也是诅咒;

2、国人的消费能力;

3、社会软实力。

看过一段话:

以前我觉得法国特拉胯,天天搞游行,天天闹。
今天嫌弃工作时间多了,明天嫌弃假期少了。
后来我的看法变了,因为我毕业了。

所以说,现实才是最好的老师。

现实是——就业难。

不光难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失业率飙升,还难在有工作的人也都不咋开心。

要么累,要么没前途。

要么又累又没前途。

大家普遍都面临着: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人际关系越来越压抑,精神控制越来越过分。

业务不见得有增长,但要应付的事却越来越多。

还时刻焦虑降薪、裁员……

总之,工作带给人的价值感越来越低,压迫感却越来越强。

那躺平了不工作行不行?

讲真,也不行。

现在是个分工社会,大家都是通过工作职能,来完成社会连接,展示社交价值,获得社会尊重。

甭说不工作,即便是有工作,但只要不够有前途,都会带来社会人格贬损和社交疏离,从而造成一系列心理问题。

所以是 「进亦忧,退亦忧」,要不怎么说 「人均抑郁」呢。

但很多人看不见社会整体性和结构性的问题,他们只会觉得——你找不到有前景的工作,看不见安居的希望,都是你自己的问题,是你不够努力。

你压抑、你不开心,也是你的心态有问题,反正社会没问题。

总之,不是「煤气灯」的问题,是你有问题。

因为他们不想要变革,就胡乱找理由说不需要变革。

你大可不必理会他们,但要自己学会把视角放到大气层,去俯瞰整个社会。

因为只有看清了社会机器是怎么运转的,各方势力是怎么咬合的,那些零部件又是怎么组装的,你才能知道——

1) 应投身机器的哪个关键部位,去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才更有价值?

2) 这台机器会带你去向何方,采取哪些行动,可以使你获得最大优势?

在一次线下的分享会上,有位刚毕业的读者。

他知道我比较关注年轻人的职业发展,就提前准备了很多问题。

我们聊了很久,这里姑且称他为小 K。

小 K:为什么找工作越来越难,工作做起来也越来越难?

我说工作越少,人越多,内卷就越严重。

小 K:工作减少跟产业转移有关系吗?
我从新闻上,看到很多正在转移或即将转移的企业。
比如戴尔计划在 2025 年底前,将 50% 的产能移出中国大陆,苹果则计划将 30% 的产能迁往印度。
那么这些工厂的工作,以及所衍生的周边的工作,岂不是都会消失?
有人觉得应该降低工资,以留住这些企业。
经济学家李剑阁说「不能提高劳动工资,低工资是我们的优势」,也有学者说「提高劳动收入是西方国家的阴谋」。
怎么看这些观点?

你不妨和我一起思考一个问题——工资最低可以低到什么程度?

很多人觉得工资可以低到 0 ,甚至是负,近年流行的付费实习,不就这么回事么?

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是有答案的。

他认为理论上的最低工资,是维持打工人生存和打工人再生产所必需的成本。

打工人再生产,指的是生育。

也就是说,即使是最低水平的工资,也必须能支付打工人的生活开支、体力和精神的恢复(休闲),以及养育后代。

一旦突破这个底线,生产体系就不能长期维持。

相当于让机器零件超负荷地运转,短期内的产出确实更大,但损耗也大。

而且损耗了还找不到新零件替换,很快,这台机器就势必会慢下来,甚至散架。

从生育率快速下跌的现状看,我们当前的工资水平,已经突破了这条最低线,还能再往哪降呢?

不能降工资,企业就会想其他办法降成本。

比如延长工作时间,降低工人福利,住宿差、伙食差、违反安全条例,以及各种反人类的管理规定,上厕所都要打报告,等等。

大家习惯用工资来衡量一份工作的回报,其实不对。

小 K:那应该用什么衡量呢?

我们应该用「效用」来概括从一份工作中所获得的全部体验。

工资是一方面;

安全感、尊严、社会接纳、自我实现……是另一方面。

也不应该仅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来衡量我们为工作所做的付出。

《要钱还是要生活》中有个很棒的概念,叫「生命能量」

意思是我们为工作所支出的,不仅是时间、精力。

还有不良情绪、身体健康、思维空间、生活希望。

以及很多人都忽略掉的——机会成本。

所以道理很简单,当「效用」<「生命能量」时,打工就不划算了,就不如「躺平」。

躺平,大家都不喜欢,对国家来说,是劳动效率的损失,对年轻人来说,也会心理矛盾。

但这些年来,大家得到的「效用」在断崖式下跌,而支付的「生命能量」却一路飚涨。

比如同样是一份月薪 5k 的工作,搁 10 年前,有希望买老家县城的房子,但现在,房租一交就剩不下啥了。

房价越高,生活成本越高,「效用」就越低。

而且随着工作越来越流程化科层化,圈内山头化,圈外内卷化……打工人的「生命能量」也被透支得愈发厉害。

年轻人或许讲不出这许多道理,但每个人都能从实际体验中做出权衡。

也就是说,「效用」<「生命能量」,才是导致「年轻人不进厂」的真正原因,绝非什么「不能吃苦」。

以上,产业转移无法避免,因为没法再降成本。

现在不光外资,有些本土工厂也准备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

有搞外贸的网友说,不光因为东南亚工资更低,还因为对社会稳定的信仰破产了。

以前他们总以为国内不太可能出乱子,但后来动不动就封控,毁灭了这种确定性。

而且我们需要担心的,不仅是工厂里的岗位,还有部分白领岗位,也会转移。

日本 NHK 有部纪录片,讲述了一家日企将人事、财务,甚至总务(相当于行政)的工作,转移到中国大连的过程。

「总务」在日本的时薪是 5500 日元,而中国只要 750 日元,成本一下降低 86%,试问哪个老板能不动心?

这些工作都有个共性——技术含量低、重复性高,所以可以拆成标准化的流程,转移或外包。

由于这些稳定的标准化工作大多转移了,大量日本年轻人只能去参与临时性就业和外包就业。

他们对未来缺乏稳定预期,于是陷入低欲望和低生育的消极螺旋。

可以确定的是,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会遇到,因为东南亚和印度人均工资更低,大约只有我们的 1/3。

小 K:但现在就算读到研究生,能找到的工作,很多也都是重复的、流程化的呀,问题出在哪里?

出在人才供给和需求错配。

供给端,大学生越来越多。

需求端,低端工作大家不愿去,高端岗位又太少。

很多基础行业,比如机械、土木,所需要的是大量的操作工,即使 985 进厂、进工地,都得打螺丝、打灰,怎么可能没落差?

也难怪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都在搞劝退。

小 K有专家说,这是「过度教育」结果,于是提出「五五分流」,您怎么看?

有些缺心眼的家伙认为,年轻人就该进厂,因为读了个大学,心气读高了。

于是提出让大学缩招,好断了年轻人当白领的念头,老老实实走「带专-进厂」的宿命之路。

反正他家孩子已经做好留学打算了。

关键是这也不解决问题呀!

前面已经论述过,年轻人不愿意进厂,并不是因为心气高,也不是因为不能吃苦,而是因为不划算。

只要「效用」<「生命能量」的问题还在,即便是初中就毕业的小年轻,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心气,也不会甘心进厂打螺丝。

人家送外卖不行么?

送快递不行么?

当跑腿不行么?

小 K专家肯定会说,都不进厂,那制造业怎么办?制造业才是国家根基,您怎么回应?

专家有个矛盾心态,他说农业是立国之本,制造业是国家根基!但他家孩子可不能当农民,更不能当农民工。

他说互联网、金融、网红有啥用,都是垃圾!但巧了,他家孩子就要去干这个。

所以本质上是收入分配的问题,真觉得制造业重要,就要想办法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

小 K但提高工资,厂家不赚钱,就会关门。

企业想要赚钱,有「多、快、好、省」四个方向可供努力,但大家似乎只记住了「省」。

如果不能在「多、快、好」方面下功夫,只能通过压缩工人工资才能生存,基本可以断定,这个企业活在产业链的最底层。

那倒闭也好,转移也罢,都是早晚,没什么可惜。

你看芯片,够支柱了吧。

哪个头部公司,是靠拼命压缩工人工资发展起来的?

哪个不是靠拼命开发先进制程,来获得优势的?

过度教育的确存在,既浪费社会资源,还制造内卷。

既然「过度」,就应该退回来搞「适度」,所以我并不反对教育分流。

我反对的是他们搞分流的目的——为了打压年轻人心气,push 他们进厂。

这就属于「嘴上全是大棋局,心里全是小算盘」了,反正打压的不是他家的孩子。

问题是,分流大概率搞不动!

首先,之所以会过度教育,是因为当初他们把高校扩招,当作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一种办法。

比如 2020 年,因为黑天鹅的影响,不仅研究生扩招,专升本也大量扩招,为的就是延缓就业。

没想到吧?分流和现行政策打架了——你说分流能解决失业,但扩招就是为了解决失业呀?

其次,国人有个不良传统,就是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而且诡异的是,大家还特喜欢评价别人,也不知道是哪来的资格。

比如郭锦程说他老家的人,明明自己处在社会最底层,还特喜欢对年轻人耳提面命。

你不走他们认定的路,你就是 loser,搞得年轻人既反感,又压抑。

可能某个小天才就是想去当「再世鲁班」,他们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你搞那些奇技淫巧有什么用? 」

好不容易卷完考试,小天才又想去搞一些「绝不会有用的发明」,然后录视频当网红。

他们又说:「学而优则仕,你搞那个能稳定?」

你看这个传统,就是要用一些既缺乏逻辑支撑,又缺乏现实依据,单一且蛮横的评价体系,来规训别人的人生,压抑别人的需求。

人生三道窄门,升学、就业、婚姻,都给你标得死死的,越走越窄,越窄越卷,越卷越心塞……

容错率还特低,哪一步没走好,就势必要让你忍受一辈子黯淡。

小 K:这和搞不动分流有什么关系?

因为有矛盾啊。

连上前面讲的,这里一共有三重矛盾:

矛盾 1:他们认为制造业很重要,但不愿意自家孩子当工人

矛盾 2:他们认为过度教育是浪费资源,大学应该缩招,但又需要通过扩招来暂缓青年就业

矛盾 3:他们一方面想打压年轻人心气,好让他们进厂,但又把持严苛的社会评价体系——别说你没心气,你就是有心气但没有卷赢,也都是 loser。

所以分流这种做法,直觉上虽然是对的,但很难推进。

小 K:那怎么解决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

结构失衡=大学生太多+高端岗位太少。

减少大学生数量,听上确实更容易。

但我们前面讲过,缩招不解决问题。

所以只有增加高端高位,既正确,也有效。

一国之发展,就好比一人之发育,成长了,脚自然也变大了,原来的鞋子显小不能穿,那就送给隔壁家小孩又何妨?

固然会有一阵子没鞋穿,要光脚,那就赶紧给自己做一双更大更好的鞋子呀,哪有人蠢到把脚给剁掉一截呢?

所以不管是打压打工人工资,还是打压年轻人心气,都属于「削足适履」,逻辑上就不对。

对的是产业升级,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大量的新工作,都诞生于技术革命之后。

比如汽车被发明,才有了汽车装配、汽车修理、汽车装潢等工作。

很多人觉得技术进步会对劳动力会形成替代,造成失业。

比如汽车被发明,马车夫会失业;

机械臂被发明,装配工会失业;

新能源车普及,负责燃油车制造和修理的工人会失业……

但实际上,从社会整体看,技术进步只会降低失业。

因为,它不仅直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它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还会衍生出新的需求,又产生新的岗位。

比如汽车厂里,机械臂虽然使装配工下岗,但会增加机械臂的研发、调试、修理等工作。

又由于生产实现了自动化,汽车产量更大,成本更低,使更多的人都买得起车。

那么相应的,就会增加汽车美容、汽车电子、汽车旅馆等岗位。

此外,如果形成了技术优势,即使高度依赖外部市场,也不怕转移。

像纺织服装这种低端产业,都是谁有市场谁说了算,谁有产能谁就卑微。

因为一旦进口国转移供应链,你就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就是工人过剩。

工人过剩就是失业。

但高技术产业可就不同了。

比如芯片,虽然市场在我们这,但却是别人说了算。

根据 2020 年的数据,我们的芯片产能只能满足自己 15.9% 的需求。

也就是说,我们连低端芯片都要靠进口,更别说高端的。

离开了人家的产品,很多产业都要瘫痪。

所以大家都对产业升级抱有很高期待,一方面是解决卡脖子问题,扬眉吐气;

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增加高端岗位,来解决「人才浪费」的问题。

关键是怎么升级,对吧?

大 V「九边」讲过硅谷的例子,我觉得很适合用在这里。

你网上随便一搜,能看到很多描述硅谷发展的纪录片,基本都会从晶体管之父肖克利讲起,再到「八叛徒」出走,成立仙童公司,然后这些人又分家,分别成立 AMD、英特尔……

崛起的过程不是重点,原因才是。

有人说,原因是人才+资金。

没这么简单。

因为技术突破最难的,其实是「方向」问题。

具体的说,就是你根本不知道往哪使劲是对的,力气再大也没用。

所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本领,在这儿是无效技能。

那怎么搞定「方向」呢?

都在讲理论,我给大家补充个故事,大家就清楚了。

2016年,党校培训。请了个国字号企业的老总讲课。

老总的造型,不修边幅,头发胡子一大把,40岁出头,黝黑而健壮,穿着有洗不掉的油污的夹克,一副车间主任的造型。

他讲了半天企业的转型升级,发现学员都听得云里雾里,临时叫来厂里的班车拉大家进厂参观。

在车间他讲了他涂装车间的情况,介绍了他引以为豪的机器人手臂。

08年他接任时,当时一个涂装工人工资3000,社保?没人管的。满打满算一个工人一年投入不到4万。就算每天8小时,3班倒每天24小时干满,一个工位3个人,一年投入12万。当时一个机器人手臂200万打不住,全进口,技术还不成熟,经常出问题。明眼人都知道这个时候用工人更划算。加上解决了当地就业,政府还划拨一块地,把配套的包装企业搬到他工厂隔壁,物流成本几乎为零。这就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

2016年什么情况呢?一个工人到手要6000,不买社保是要被处罚的,所以一个涂装工人一年10万成本,不能再低了。24小时不停轮转,1天3个工人,1年人工成本投入就30万。十年时间,就算工资不涨,这个工位也需要300万人力投入。那机器人手臂呢?80万一台,十年质保,只换不修,全天候运转。这时候企业已经在向资本密集型转变了。

这个时候我们来看理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创造的产品和财富都在大量增长。财富增长导致工资、服务价格水平都在提高,但产品数量增长却在压低产品价格,成本控制的要求就越来越高。

这个时候,资本投入就会比人工投入更划算,成本更低,产品更有竞争力。

如今国内资本已经累积到一定阶段了,人力成本和服务价格已经很高了,工人需要更好的就业和生存环境,需要更高的工资和更公平的福利保障,我们再来生产人力堆出来的低端产品,成本就会比东南亚国家高,产品就卖不出去。

我们经历了30年的高增长,别说经济倒退了,就是减缓和停滞,都可能出现不敢想象的后果。

这个判断是不完全正确。他们以为产业升级了,经济就发展了。有了芯片了,经济就可以打败美国了。

我们可以从美国的发展来看。1960年代80年代后美国经济重心向第三产业和消费转移的节奏明显加快。从1970-1980,美国第三产业GDP占比仅从61%提高到63.6%,仅提高2.6个百分比。从1980-1990,第三产业占比从63.6%提高到70%,提升了6.4个百分点,结构优化速度明显加快。从GDP支出法角度,私人部门消费在GDP中占比在80年代后趋势提升,

众所周知,现代制造业需要人口是极少的,比如现代汽车制造,现代飞机制造,现代芯片制造,现代原创药制造,需要制造业人口都很少。那么你即使结构升级提升了制造业GDP,但是大量人口还是没有工作。贫富差距反而会继续拉大。

从美国的历史经验看他并不是一头脑扎进制造业打转。而是一方面用科技提升制造业,一方面不断经济转型。而我国目前的服务业占比水平仅相当于美国1945年水平。而那个时候美国人均GDP只有2450美元,就有和中国现在相当的服务业GDP占比,在美国经历了电气化工业革命数十年后,继续进入计算机工业革命,服务业占比非但没下降,而且还在继续攀升到超过80%。服务业发展是不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呢?

是直接结果,却不是必然结果。因为产业发展了,有钱的人更多消费更多,工人收入也提高了,自然有更多钱来消费,提高服务业占比。但为何这却不是必然的。因为美国的资产税征收很早,1792年就开始征收房产税,而不需要卖地拿收入。制造业能大幅度推动服务业,前提是社会能让失业的人饿不死,而饿不死的前提是有足够的税收普及社会搂底制度。有个人破产制度让创业者无后顾之忧。

如果只有制造业大发展,那么会出现什么结局呢?参与者收入更高,社会贫富差距更加加大,政府税收提高有限,虽然有部分员工收入会提高,但是社会更多员工不参与这些行业,收入提高非常有限。最终造成的是。少部分人的消费提高了,但是社会总体基本上提高有限。

现代中国最紧迫的任务恰恰是立即通过资产税抑制贫富差距,增强福利待遇,再这个基础下继续搞产业升级。否则今天的难题依然还是明天的难题,即消费萎靡。

之前我曾经计算过,全世界的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全给中国做都无法将中国拉入发达国家。其根源就在于服务业不大力发展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因为过去几十年,很多中国人,都以为是中国工业不发达,现在中国工业总量世界第一了,认为是中国工业质量不高,其实即使产业升级全部成功,什么芯片,飞机,原创药全部都能自己做。依然无法大幅度提高GDP,制造业的利润要外溢到服务业上去,前提就是二次分配要做好,税收不仅要收上去,而且要用的好。

其实和中国工业占比差距不大的欧洲早已进入了发达国家,其根源是他的福利制度比美国做的更好。这就是社会二次分配做的好,给全社会带来的推动。现在看起来,很多人都以为经济发展要靠制造业,这是纯粹片面的看法,经济发展和二次分配相关度极高。不是只有无脑生产再生产才能发展经济,你给人提供各种服务便利也是在提高经济,更提高就业。

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所谓的突破芯片后面还有突破飞机制造,还要突破原创药发明,还要突破各类先进设备制造,这根本不是短短10来年就能做到的。而进行社会二次分配变化,却是一届政府就可以做到。你说什么才是最紧迫的任务?


面对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施家将分享目前我们在推动产业转型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果,希望这篇回答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在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能源架构重组,新能源的建设和应用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一路疾驰。国家能源局组织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已指出:建设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是新型电力系统的主线任务,非化石能源发电将逐步转变为新型电力系统的装机主体和电量主体。

作为一家致力于以技术助力实现能源韧性和零碳能源数字化的企业,我们已帮助大量企业开启了数字化与电气化双转型“模式”。同时,在此过程中,我们结合各项最新发布结果,总结出以下数据&趋势:

近期,国家能源局于公布了2023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建设与运行情况: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2,299万千瓦;风电平均利用率96.7%,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全国光伏新增并网容量7,842万千瓦;光伏发电利用率98.2%,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我国新能源不仅在并网容量上实现快速增长,对现有新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自“十四五”以来,我国新能源建设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根据各地优势资源禀赋、集中建设的集中式新能源基地,通过以特高压为核心的坚强电网实现跨地区的清洁能源输送;各地自发建设、自用自发的分布式新能源项目,例如通过推进用户侧新能源建设等形式,有效利用各地园区、企业、民居等屋顶光照资源的分布式光伏项目,以分散方式、小容量接入电网,通过智能微电网实现就地消纳。

根据上述内容,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在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今天,行业未来可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有哪些应对路径?对此,施耐德电气给出的回答是——通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赋能高耗能企业成为产消者”。

色的能源,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增加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构建更为高效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在这方面,施耐德电气通过完整的未来电网解决方案,在新能源发电及消纳方面提供创新技术和应用支撑,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

?清洁低碳-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核心

?安全灵活-夯实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基础

?数字化-新型电力系统的“灵魂”

?市场化-辅助电力系统运转的新动力

Frederic Godemel认为:”成功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挑战包括分布式能源集成适当的能源政策工业流程电气化。”但在目前,有78%的工业部门尚未实现电气化,推动需求侧的电气化,特别是工业过程的电气化同样是关键挑战。如果工业企业能够进一步推动生产运营的电气化,例如利用电能实现工业加热及物料运输过程,充分利用分布式新能源和微电网系统,或通过采购使用绿色电力,提升绿色能源的使用比例,将不仅有利于推进企业自身的可持续转型,也能够带来可观的环境效应。

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集群地带和各省市工业园区,蕴藏着巨大的能源转型空间。但目前行业有关能源的讨论,大部分围绕供给侧展开,包括涉及核能、非核能、煤、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与推广。施耐德电气认为,驱动行业能源转型,或者说帮助企业化解目前的机遇和挑战,便要从需求侧出发。例如,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能源转型技术支持,使其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或是为建筑实现电气化的智慧升级,通过全面的数字化手段提高楼宇供热效率、减缓运维压力,开启能源“自产自销”模式……在施家看来,只有站在未来能源格局角度,赋予企业减碳能力,才能真正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而施家未来电网解决方案中的EcoStruxure?微电网顾问,恰恰能够成为“解锁”这一可能的金钥匙。我们以EcoStruxure?微电网顾问作为核心,采用基于AI的独有优化控制算法,助力企业充分利用本地部署的分布式新能源、储能设备、柔性负荷等资源,并加强运营及业务能力。EcoStruxure?微电网顾问通过对实时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监测各设备的运转情况及能效,并根据实时电价、天气数据及用电量,适时调整资源调配,让厂区和园区实现从新能源发电端,到电能储存、负荷用电需求的完美平衡,成为一个积极贡献低碳转型价值的能源“产消者”。

并且,我们上述所提到的种种并非是“畅想,在这些地方,EcoStruxure?微电网已走入现实,成为切实推动企业能源转型的“加速剂”:

由施耐德电气携手国网无锡供电公司、国网无锡综合能源公司共同打造。EcoStruxure?微电网顾问基于智能AI算法大幅度提升了能源调度的性能,提升了对能源消费和本地生产的预测能力。在确保系统100%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园区实现分布式光伏的100%利用,工厂运营阶段平均度电成本降低7%。

受益于EcoStruxure?微电网顾问,施耐德电气北京工厂显著提高了工厂新能源电力的渗透率和经济效益,配合节能改造等手段,能够达成一年中节约10万度电三年内能源消耗降低10%的成果。

施耐德电气认为,助力更多的企业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利用微电网解决方案有效推动分布式新能源就地开发利用,促进新能源多领域跨界融合发展,是支持构建和完善新型电力系统的一项有力举措。在未来,施家期待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加入能源“产消者”的行列,在实现自身能源管理优化、企业可持续转型的同时,不断丰富新型电力系统用户侧综合能源利用的场景和生态,为自身和社会解锁更多的低碳价值。

点击下载行业白皮书资料,了解我们如何以电气化赋能可持续未来。

配电网及新型电力系统白皮书合集

很高兴认识你!这是@施耐德电气的官方知乎账号,施耐德电气是能源管理与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引领数字化转型以实现高效和可持续。我们的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另外,我们是法国企业,并且我们不卖钢笔:)

01

半导体产业链



02

5G产业链



03

人脸识别产业链



04

膜材料产业链



05

碳纤维产业链



06

人工智能产业链



07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08

车机(智能驾驶舱)产业链



09

充电桩产业链



10

新零售产业链



11

指纹识别产业链



12

医药生物产业链全景图



13

无人驾驶产业链全景图



14

核电产业链全景



15

风电产业链全景图



16

畜牧养殖产业链全景图



17

OLED产业链全景图



18

智能手机产业链全景图



19

智能手表产业链全景图



20

智能家居产业链全景图



21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景图



22

稀土产业链全景图



23

物流产业链全景图



24

物联网产业链全景图



25

无人机产业链全景图



26

网络安全产业链全景图



27

体育产业链全景图



28

网红经济产业链全景图



29

食品加工产业链全景图



30

钛白粉产业链全景图



31

三元电池产业链全景图



32

石墨烯产业链全景图



33

区块链产业链全景图



34

量子通信产业链全景图



35

蓝宝石产业链全景图



36

教育产业链全景图



37

建筑材料产业链全景图



38

机器人产业链全景图



39

房地产产业链全景图



40

电子竞技产业链全景图



41

传感器产业链全景图



42

飞机产业链全景图



43

环保产业链全景图



44

光伏产业链全景图



45

超导材料产业链全景图



46

VR产业链全景图



47

PPP模式典型架构全景图



48

LED产业链全景图



49

3D打印产业链全景图



50

高铁产业链全景图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