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让真实的学习自然发生
2023-09-29
[摘要] ——《项目化学习设计》读书笔记(一)在课堂中,可能你会常发现以下的现象:在练习讲评课上,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评答案,将自己做错的题改为正确的答案,老师询问正确率时,他举起了手。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基

——《项目化学习设计》读书笔记(一)

在课堂中,可能你会常发现以下的现象:

在练习讲评课上,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评答案,将自己做错的题改为正确的答案,老师询问正确率时,他举起了手。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记住了,但是在做相应的题目时,往往是这道题会做,换了一道题就不会做了。

班里有些学生一学期下来基本上没有主动提出问题,也从来不会和同伴主动讨论问题。


以上现象反映了我们现阶段课堂学习面临的三大困境:虚假学习、机械学习和竞争性学习。

虚假学习:假装自己学会了,没有自己真正的学习问题,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只是一味地配合老师、父母的意愿。

机械学习:只关注正确答案和考试成绩,很少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与应用,往往学了又很快忘记了,或者换了题又不会做了。

竞争性学习:很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认为同伴的学习与自己是输赢的零和竞争关系,缺乏与同伴的深度合作与交流。

似乎我们陷入了一个更关注学习内容熟练度的泥淖中,使学习变成了一件与自我、与人发展无关的事情,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被扼杀了,缺乏创新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于是,近年来,指向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受到了高度重视,例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新课标》等皆聚焦“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力、沟通力、创造力。

素养本质上是一套新的目标系统,是育人目标的具体化,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已被知识技能目标塞满,如何实现发展素养的育人目标,避免现有目标课程与素养课程两张皮的现象,相信是很多一线教师困惑不解又想亟待解决的问题。

夏雪梅博士在大量本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化学习设计》一书给出了符合当前国情教情的项目化学习的基本理念、设计方法、辅助工具及典型案例,借助“项目化学习”转变教与学的方法,实现对国家课程进行项目化学习要素的融合与改造,达到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的。

今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项目化学习”、“为什么要开展项目化学习”。

1 什么是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有很多界定,但没有统一的界定。夏雪梅博士从学习素养的视角出发,将项目化学习界定为:

“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公开成果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

项目化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指向核心知识的再建构:核心知识指向学科本质或促进人类对世界理解的关键概念与能力;再建构,意味着学生能够将以往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新情境中产生出新的知识。反过来说,如果只是知识的应用,或者只是已经学会的技能的呈现,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化学习。

(2)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真实性是项目化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真实性意味着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是真实的,所运用的思维方式是真实的(即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迁移的)。书中还提到了真实性项目的三种类型:解决学科关键概念和关键问题的学术性项目、赋予学生真实生活角色的虚拟情境项目、真实的生活世界项目。

(3)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项目化学习指向高阶思维能力,体现在用具有挑战性问题创造高阶思维的情境,设置带有问题解决、创造、系统推理分析等高阶认知策略的项目任务,创造一个真实的作品。在完成作品过程中,包含信息查找、识记、整理、巩固和理解等低阶学习过程。

(4)将学习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项目化学习所强调的“实践”意味着要像真实世界中的科学家、工程师、数学家、新闻作者那样,遇到真实问题并在多种问题情境中经历持续的实践,而非按部就班完成探究的流程。


2 为什么要开展项目化学习?

(1)让真实学习自然发生

传统教学通常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生的识记、理解上,更多的是从具体而琐碎的知识和技能开始一点点为学生夯实基础,也有知识的应用,但往往没有时间进行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学习。正如开篇所说,传统教学往往过度关注学习内容熟练度,常常出现虚假学习、机械学习、竞争性学习的现象。

项目化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真实性,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这种对问题持续的探索就是学习的本质,使学生在问题的持续探索过程中,调动和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形成可迁移的思维方式,体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美好世界的乐趣,真正感受学习的意义。

(2)弥补中国教育的短板

中国的基础教育往往更关注知识掌握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较少关注包括批判性思维、合作力、沟通力、创造力在内的素养培养,使得中国学生在创造性思考和问题解决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甚至是“短板”。

项目化学习是弥补这一“短板”的有效教学模式之一。项目化学习秉持学做结合的理念,通过多样态的项目,使学生能够联结真实世界,让学生拥有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机会和经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同时,不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3)推动实现课程改革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走在以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道路上,从普通高中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修订,都体现了一系列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理念、新设计。

实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需要选择和变更教学内容,更需要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而要想真正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就要回归学习的本质——对问题的探索。

项目化学习关注真实问题及问题的持续探索实践,正是学习本质的体现。可以说,开展项目化学习可以推动实现课程改革。

综上所述,项目化学习是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让学习回归本质的有效教学模式之一,值得进一步探索。

明天,我们将继续看“如何设计项目化学习”。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