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读后感--作者:老舍
2023-07-19
[摘要] 2020年12月18日22:15《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

2020年12月18日22:15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Ⅰ:第一幕:

背景:维新运动失败

1.在这里,可以听到最荒唐的新闻,如某处的大蜘蛛怎么成了精,受到雷击。奇怪的意见也在这里可以听到,像把海边上都修上大墙,就足以挡住洋兵上岸。这里还可以听到某京戏演员新近创造了什么腔儿,和煎熬鸦片烟的最好的方法。

随笔:可以看出来,旧时的茶馆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总会生产出各种各样的想法,也是流言蜚语的始作俑者,我感觉这个地方类似于我生活农村中的大街上,各式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话题。但我认为我们应该避免此类场合,没有一点儿好处。

1.卖女儿,无论怎么卖,也对不起女儿!随笔:刘麻子真是一语中的,直戳康六的心窝子,唉,虽然是卖女儿是康六迫于无奈,但还是非常怜悯他的女儿,十五岁的大姑娘,只值十两银子!


Ⅱ、第二幕:

背景:相隔十余年,袁世凯死,军阀混战

1.“裕泰”已是最后一家大茶馆了,风格已经大变,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的更大。

随笔:就要进入了第二幕,看到了人物中有这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等,不知道围绕着“莫谈国事”又能衍生出多少有趣的故事哦,期待ing。

2.扶清灭洋,我当了义和团,跟洋人打了几仗!闹来闹去,大清国到底是亡了,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公道话!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国人哪!

随笔:常四爷的这番话,真让我刮目相看!原以为他是一个顽固子弟,没想到却也是一个铮铮的汉子,虽下了大狱,但跟着义和团扶清灭洋,保护着自己的国家,他有着民族大义,值得我敬佩。

3.就是活着,我也不能去找他!他对不起女儿,女儿也不必再叫他爸爸!

随笔:唉,看到这句话突然很伤感,既心疼女儿,因为她被卖给了太监做老婆受着非人的待遇;又心疼着康爸爸,因为他卖女儿也是出于无奈呀,因为要让女儿能活下去。虽然我理解着他,但如果是我的话,我宁死也不会卖的,哪怕是一起挨饿死呢!


Ⅲ、第三幕:

背景:抗日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时候

1.“裕泰”茶馆的样子可不像前幕那么体面了。藤椅已不见,代以小凳与条凳。自房屋至家具都显着黯淡无光。假若有什么突出惹眼的东西,那就是“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字也更大了。在这些条子旁边还贴着“茶钱先付”的新纸条。

随笔:从第一幕到第三幕,从墙上有“醉八仙”大画的茶馆到黯淡无光家具的茶馆,从价格便宜做起来快当的茶馆到贴着“茶钱先付”纸条的茶馆,从贴着少数“莫谈国事”的茶馆到贴着更多“莫谈国事”,字也更大的茶馆,真是一幕幕让人心疼,因为它也即将被这个社会所淘汰了。

2.我是这么看,咱们死,咱们活着,还在其次,顶伤心的是咱们这点玩意儿,再过几年都得失传!咱们对不起祖师爷!常言道:邪不侵正。这年头就是邪年头,正经东西全得连根儿烂!

天天基金 平安金管家 个人所得税

随笔:感触到老艺术家们对真正艺术的热爱,他们可以没有温饱,可以没有生死,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一定要有徒弟,要对得起祖师爷。唉,想想我,一事无成,还没有什么技术可提,惭愧呀!

3.你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应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

随笔:这是经历了一生的颠沛流离才能说出了这句话哦!我原先还批判着秦仲义秦二爷,没想到他是真的实业救国呀!但真的是生不逢时,真的令人非常惋惜,如果是我的话,怕真的是没有那么多的勇气来做这么实在的事吧!

Ⅰ、第一幕:

小结:感觉第一幕中的场景特别的熟悉,毫无违和感,感觉就是在清末时期实际生活中所常见的画面。我感觉松二爷与常四爷就类似于顽固子弟,都提着鸟笼,侃侃而谈的评论着“国家大事”,打着各自的小算盘,却在常四爷有难时,而松二爷却最终充当了常四爷有罪的证人。刘麻子真是个市侩的形象,穿着时髦的“洋货”,却做着买卖人口的勾当,竟然把一个十五岁大姑娘的价格从二百两压到十两。秦仲义可是一个说着空话的资本家,对穷人施舍两碗饭饭都不愿意,却总想着要提高对茶馆的房租,以便自己能生活的更好,但却夸口说着要开个顶大顶大的工厂来救穷人,帮穷人生活,怎么可能呢?!

但我很同情谭嗣同,因为他要闹维新运动,要相对的人人平等,而非三六九等,要求旗人去种地去,减少克扣,却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Ⅱ、第二幕:

小结:随着中国军阀混战的开始,时局一直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地位,因此百花凋零,改良,改良,越改越凉;仅存的“大茶馆”也得顺应动荡的时局来更改门庭,开启了公寓的生意,虽然如此却仍旧入不敷出;但随着巡警的敲诈以及各种的大兵的检查,都需要拿银子去填补,真不知道“大茶馆”能坚持多久!动荡的局势倒是给唐铁嘴有了一些生意的苗头,都想通过算命和相面来图一个安稳和保命。常四爷倒是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这倒使我蛮意外的,毕竟我在第一幕中一直认为他是一位顽固子弟,可能是与他入狱有关吧!吴祥子与宋恩子可真不是个东西,发着国难财,完全不顾其他人的感受,为了其所谓的津贴竟然不顾一切,颠倒黑白

不拿人当人,完全是当了自己捞钱的工具,只要能够赚到外快,他们觉得干什么都是心安理得的!看到刘麻子的下场,突然笑出了声,竟然双方都在讲着金钱与利益,那就不管你了,只要有钱的就是好人,没钱的或没有利益可捞的那么你就是逃兵,无论是不是兵,那你也是逃兵,坏人没有好报哦,自己做的恶终于轮到自己身上了。

Ⅲ、第三幕:

小结:终于看到了第三幕,但结局非常的悲凉。虽然抗日已经胜利啦,但人民站起来的日子却仍旧是遥遥无期!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国民党特务在美国大兵的支持下,大肆捕杀共产党。当时的环境肯定是民不聊生,学生与老师罢课遭到殴打,民族企业者的资产总是被长官们以各种理由没收,“大茶馆”已经经营不起来了,却还仍要被沈处长没收变化成自己的私人小会所,自食其力的常四爷已经沦落到买花生,不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每个党派都在收着自己的圈子,打着“改良”的名义:有的忙着“登基称帝”,有的忙着大捞一笔为自己搜刮民脂民膏,有的忙着斩杀共产党,倒是想通过自己努力并实干,相跟上局势的人倒没了生路,真是颠倒黑白,浮漂边野,惨绝人寰。逼得老掌柜王利发吊死在自己的“茶馆”里,而秦二爷,常四爷都要相约离去!


平台注册入口